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福建监管局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工作动态

财政部福建监管局:以“三强”促“三全” 
持续深化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监管局牢固树立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在预算编制、资金使用上精打细算、讲求绩效,着力建设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财政监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强化预算绩效组织保障,构建全方位管理格局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把好绩效管理“方向盘”。认真学习领会财政部关于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的文件精神,准确把握预算绩效理念的本质内涵,充分认识做好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于保障财政中心工作和履行监管业务职责的重要意义。将财政监察项目工作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要求全面嵌入预算编制、执行、监控、评价、公开等绩效管理全过程。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用好统筹发展“指挥棒”。结合习惯过紧日子工作要求,局党组研究部署重大财务开支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相关事项,主要领导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有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分管领导指导具体工作落实,严格审核把关,形成组织有力、运转高效的分级管理工作机制,为推动项目绩效管理提供坚强支撑。 

  三是压实工作责任,打好分工协作“组合拳”。办公室统筹协调,不断加强财务人员培养,财务人员择机参与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等业务及培训,实现财务工作与部门预算监管的交叉融合。通过“以干代训”的方式,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夯实规范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各处室分工配合,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日常监管工作,充分调动全局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硬化“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约束,推动绩效管理常态化。 

  二、强化预算绩效支撑体系,提升全覆盖管理水平 

  一是夯实制度化,筑牢机制的“压舱石”。在准确把握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健全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出台预算、财务、资产、采购等十余项办法和通知,明确重点项目预算审批的流程和要求、资金使用的开支标准和范围,为规范使用项目资金开展财政监管工作提供基本遵循,进一步夯实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基础。 

  二是锚定标准化,强化管理的“硬支撑”。结合实际工作,坚持服务中心、保障大局的要求,健全预算绩效标准体系,在项目入库前编制项目绩效目标、工作内容、支出需求等,清晰反映预算资金预期产出和效果,按照项目列支范围和标准,细化分解预算绩效指标,合理量化指标值突出重点,确保绩效目标与指标相互衔接、协调配套,构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绩效指标框架。 

  三是加强信息化,用好数据的“工具箱”。依托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开展绩效目标管理、运行监控、绩效自评等工作,构建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数据链,着力打破“信息孤岛”。借助信息系统,对接预算执行等模块数据,通过数据自动更新、横向贯通,实现对项目执行的“穿透式”监控,实时跟踪监控、分析研判项目绩效目标实现进度,及时发现执行中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采取纠偏举措,不断以数据联通推动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三、强化预算绩效闭环管理,打造全过程管理链条 

  一是事前突出“准”,科学编报项目。关口前移,树立“先谋事后排钱”的理念,聚焦财政监管核心职能和重点监管工作,将单位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协同推进。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强化项目事前评估,把好新增项目“入口关”,加强已有项目审核,严格按照经费支出标准,合理测算开展调研、检查等的工作频次,细化编制支出预算,挤出多余“水分”,切实将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提高项目绩效预算编制水平。2022年至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当年财政拨款预算逐年核减且降幅较大。 

  二是事中突出“紧”,强化运行监控。以绩效促管理优化,以财务促业务提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督促作用。强化财务与业务工作衔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坚持从严从紧、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的原则,严格把关审核,重点审核预算项目、资金用途、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是否准确,通过控制出差人数、压缩住宿经费等方式,严控项目经费开支,不断提高预算执行规范性。 

  三是事后突出“深”,推动结果运用。认真开展绩效自评工作,整理、分析总体绩效目标及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切实提高绩效自评质量。加强结果运用,将自评结果作为本单位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按预决算公开管理相关要求,在门户网站公开项目绩效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附件下载: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